
1把小铁锤,敲出的是悲与喜,还是银饰的前世与今生?屋顶秧田工装
20世纪末,有人在潘家园看见白花花的“银饰”,便问做生意的苗族人,“这是甚么银?”“苗银”脱口而出。事实上,它们多是由白铜、锌合金,乃至铅锌合金制成,并不河南防静电工作服厂家是真实的银饰。苗银与苗族银饰,有着本质上的区分。
“老乡,请问吴水根家怎样走?”
“这条大路1直到头,进寨子,打银声最大的那家就是。”顺着老乡指引的方向1路前行,转过几道弯才看到冒着炊烟的寨子。声音最大、最有规律的那1家就是吴水根的作坊。
从学习银饰制作起,至今他已在这条路上艰巨地走了34年。吴水根期望有1天让苗族银饰能走向全国,走出国门。1993年,他打破当地“传男不传女,传内不传外”的传统,开始带徒。至今他的徒弟已遍及黔东南地区。
▲吴水根正在教女儿制作银器
他回望祖辈的曲折经历,思考着走出1条属于自己的路,“希望把苗族银饰保护好、传承好的同时,带领乡亲们1起致富。”2007年,他成立了贵州省台江县水根民族银饰有限公司,将接到的定单分散给乡亲们制作,以此带动相亲们1起富。
▲1整套苗族银饰包括头饰、手饰、衣饰……
在吴水根的努力下,仅2015年1个大定单,就订了1000套手工银饰茶具,获利500多万元。就这样,吴水根用手中的小铁锤敲出了1条带领全村人致富的路,用银饰诠释苗族银匠的果敢和执着。
在距离塘龙寨37千米以外的雷山县西江镇控拜村,还有1位打制银饰的高人杨光宾。13岁时,杨光宾正式跟父亲学习银日式传统工作服饰制作技艺,仅1年就出师。出师后,他开始了“云游银匠”的生活,“走到哪里黑,就在哪里歇”。数10年,走遍了贵州的各个苗族村寨及湖南、广西等地。
在贵州除“云游银匠”以外,还有“走方银匠”和“坐地银匠”的存在。每一个苗族女孩在出嫁前必须配备1身传统的银饰穿着,而这些女孩的银饰大多是交由银匠完成。“坐地银匠”就在家里敲敲打打,承接银饰加工。而“走方银匠”还要跑到周围的村庄里进行服务。苗银大多是由“走方银匠”加工制作。
正是对苗族银饰的了解,杨光宾1直坚持以纯银为原材料,坚持沿用传统手工制作,坚持使用本民族传统纹样。
但是在苗族银饰的创新上,杨光宾不会刻意摆脱苗族的传统纹样。“所谓苗族银饰,不止在技艺,也体现在纹样图案上,必须有苗族的文化在里面。如果完全采取现代元素,那还叫苗族银饰吗?”
但是他的儿子杨昌杰则完全没有这类顾虑。他提出了“以大见小、以小见大”的观点。把银饰设计得更细更精,并尝试着与木、珠宝、织绣、染等材质结合,使作品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。他希望这些意味性符号渐渐被大众接受后,再把它们还原成大型的工艺品,从而让苗族银饰真正成为高端艺术品。
▲平面银饰成为苗族银饰1种新的体现情势
但这条传承与发展的路究竟该怎样走,如何保存少数民族鲜明的特点文化,又让它们良好地走进现代生活?全在银匠们如何控制手中小铁锤的力度。而政府也出台了很多举措,让贵州丰富多彩的文化得以传承。
2012年出台《贵州省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条例》
2016年出台《贵州省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计划(2014⑵020年)》
兰州中铝工作服制作
贵州雷山县积极推动“非遗文化走进校园”,雷山民族中学将苗族银饰作为雷山县13项国家级“非遗”名录之1编写入《雷中“非遗”校本教材》
2017年初,贵州提出“文化助推脱贫”,出台《贵州省传统手工技艺助推脱贫培训计划(2016⑵020年)》
全国率先建立起了“贵州省非物资文化遗产传承培训研究中心”和贵州传统工艺工作站等;同时贵州还建立了贵州非遗数字化管理系统和全国第1座综合类非物资文化遗产博览馆。
作者:刘海军
图片:杨光宾
部份图片来源于网络
本文摘自《中华手工》2017年12号